用眼睛聆听 Listen by Eyes

Written by ChineseWomenToday



Share/Bookmark

by 强心真

「代 沟」 常用来表明不同世代间,思想观念的岐异; 但渐渐感受到这种分歧,并不只在乎年龄,而在于不同群体间的偏好与世界观。 其实虽觉格格不入,我们的生活行为在不经意间,也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社会主流的风气时尚。 Ravi Zacharias对这世代的特质,有客观饶趣地批注:用眼睛聆听(listening with eyes) ,用感觉思想( thinking with feeling),容我再加上, 在虚拟中寻找真实( seeking truth in the virtual world)

电影的诞生,造成视觉艺术的革命; 但婴儿期的无声电影,总有无法身历其境的缺憾; 视觉急须仰仗听觉来完全声光的体验。 而后有声电影引进背景音乐,从潜意识中,营造强化情节的气氛; 主题曲更在有限时间内,越过眼前的情节,借着浮光片影,延伸时空的深广度,而刻划表明不及的内心世界与主题意识; 听觉扩展了视觉的想象空间,并提升了视觉的心灵境界。

人们开始如此来描述: 这电影感觉好真,跟现实一样! ; 「这现实感觉好假,跟电影一样! 」电影使真假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,眼见真是可信的吗?

1964, 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体即讯息(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) 强调媒体的本身,其实就是一种讯息; 因为讯息如何被接收采纳,完全受媒体传达方式的掌控影响。 而现今电视更是以二十四小时的频率,千百个不同角度的频道,进行视觉的强势侵略; 在不自觉中,一个扭曲的新文化默默的产生。

当市场取向的 MTV兴起,歌曲本身不再是商品而是歌星; 借着影片的打歌:美酷的脸庞,扭动的健肢,梦幻的情境牢不可分的抓住每一个音符; 每再听歌时,心中立时浮现是强加的影像,音乐不再能自由进入心中抽象的情境。 当你喜爱一首歌,常是为着整体的包装; 而喜爱曲调的比重却是相对的趋低。

男生「看」美人,女生「听」美言,本是无可厚非的自然,并无对错高低; 视觉与听觉,本就是具象与抽象的不同触角 文字可说是视觉唯一抽象的门径,但也因视媒的泛滥,渐沦为以服务简讯为主的工具。 但当听觉开始臣服于视觉,具象开始压制抽象,想象力也自然的开始退化。 视觉艺术由仰赖听觉的助力,进展成取代听觉的强势; 而这其实就是失衡,讯息的扭曲自是定命的结局。

连教会的诗歌敬拜,有时也受到无形的波及。 借着you tube的广传,与教会媒体同工的辛劳; 虔敬的诗歌,配合美丽情境的图影,是声光知感的全心敬拜。 但若长期过度强化视影,眼见美到没有想象空间的背景,心被抓牢在眩目的影像中,你只能接受制作群对诗歌的唯一阐释,而来不及忆往响应个人的属灵经历; 在繁复多样视讯冲击中,你的心早已无暇单纯的来到神面前。 带你想,帮你想,替你想的善意周到; 却使你成为不会想,不愿想,不能想!

「戏剧化」 人生的故事,是影视的娱乐; 但「 戏剧化」 时事的报导,却是影视的误导。 当新闻的收视率,被看待成影片的票房时,市场取向将取代事实公正的考虑; 而眼目的愉悦刺激,却成为新闻取舍的标准:

事关百年大计的「无聊」会议,视觉效果因远逊于趣闻逗事,而乏人闻问;
一瞬间就深印人心,失态的蠢像劣影,可使候选人再多真辟的政见,也无补于形象;
人间惨剧、自然灾害的真景实像,在久被影视特效麻木的眼中,是那么淡化无味,遥远而不真实; 影剧借着取景剪辑,可将有限人员与支架布景,拍摄成场面浩大的巨作; 同样技巧的误用,却可将零星散落的肢体冲突,在屏幕上重复播放,而放大解读成:全面持续的大暴动。

探讨一件被视觉文化所扭曲的典型例子:美国对伊拉克宣战时,小布什总统为了匡正视听,决定使整个军事行动透明化; 创举特准记者随军作近距采访。 不料却造成民众追戏般的热潮,每天,甚至每时都期待新的剧情高潮; 而在收视竞争的压力下,记者们因争抢头条,误报泄密层出不穷; 敌人似乎只要看卫星新闻,就能得到比情治系统还精确迅速的情报; 而电台的军事专家们,在第一时间的推演批论,更像极球赛竞技的讲评。 奥运般热络的气氛,似乎使大家都忘了:生命在一线之间的子弟兵,与战争所必带来残酷的生离死别。

这速战速决的全面胜利,是历史难得一见的军事行动; 但在电影的标准,却成为拖戏的大烂片。 民众欠缺等待数周战果的耐心; 更何况是战后,费时费力的重建呢? 最后美国在伊拉克又是草草收场,丢下一个滋养更多极端恐怖分子的烂摊 美国到底是被自己缺乏耐心打败? 还是被好莱坞打败?! 其实我们都败了,因为我们的看法,知感,喜好,时序(timing) ,都脱离不开视媒的框架,我们都早被影视训练成「好观众」了。

常听人仗义执言:没照片没真像! 但眼见真能为凭吗? 诚实的小孩,会是可靠的证人吗? 因为他看见的虽是清晰准确,但他对视讯的解读,却是粗浅幼稚的。 例如:孩子眼中是「看见」易怒的父母,却不知在当时重大变故中,父母没有崩溃已是难能可贵。 我想些许幼年的伤害,原生家庭的阴影; 可能是因当时解读能力的限制,而促成记忆被放大曲解?

这样的误差是来自:你是靠着眼睛(with eyes)看世界? 还是透过眼睛 ( through eyes) 看世界? 是肉眼? 还是心眼? 霎时看见痛哭流涕的罪犯,我们会动情怜悯,甚至想帮他脱罪减刑; 但心眼却察觉他所犯的是长期密谋,冷血狠毒的恶行; 他的眼泪究竟是悔罪? 还是悔恨要付的代价呢? 未经细思解析的视讯,其实不算是「看见」,反而是「看而未见」; 然而在视媒不息讯浪的冲击下,我们被迫养成只在表象完成「看见」的习性。

闭目养神,闭目赏乐,闭目祷告; 若不闭上双眼,难道真无法安静心,听乐音,亲近神吗? 坦承花花世界令人无法自拔的吸睛,我们才能与具象暂别,而退到心灵的旷野。 在视觉强势的失衡文化中,我们须刻意的努力,才能不让「眼睛的惯性」,造成「心理的惰性」。 不然丧失的将不只是想象力,因为眼见是暂时的; 而美好长存的,常须用心眼才能体会,例如:仁爱,智能,勇气,纯真闭起肉眼,才能张开心眼; 若我们「心眼」都常蒙蔽,那更遑论用「信心的眼晴」, 「属灵的眼睛」去看见那永远长存的神。 ?!

面对视觉强势的文化,基督徒要如何接触这世代,传扬神的福音呢? ….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,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,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。 (5:16)当听觉失调,厌烦话语时,我们更要活出基督,让世人「看见」; 换句话说: 「眼睛聆听」的世代,需要 「行为说话」的福音!

「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,乃是顾念所不见的;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,所不见的是永远的。 (林后4:18 )
「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,不是凭着眼见。 (林后5:7 )

Email Print

No comments yet

Leave a Reply

Start a Conversation

Latest Comments

  • Serena Wang 蔡佩芬 said: 親愛的Anne 感謝你的信任,從你的提問我可以感受到你很關心你的孩子,也能夠體會你的無奈,請問你有帶他去看過心理醫... Read More »
  • Anne said: 你好,我孩子今年20岁,他有忧郁症了,他不想去读书也不想找朋友,也不要看心理医生,也不出门,每天都在房里。他自己也... Read More »
  • Serena Wang 蔡佩芬 said: 非常感謝你的提醒,我們會馬上改善。以馬內利... Read More »